.:. 草榴社區 » 技術討論區 » 院士候选人“平庸”?你的“高眼光”背后藏着啥误会
--> 本頁主題: 院士候选人“平庸”?你的“高眼光”背后藏着啥误会 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
Thaw


級別:俠客 ( 9 )
發帖:314
威望:273 點
金錢:19289 USD
貢獻:0 點
註冊:2024-10-18


院士候选人“平庸”?你的“高眼光”背后藏着啥误会



这两天,两院院士候选人名单一公示,朋友圈就炸了锅。有人刷着名单,感慨道:“这些候选人不过如此啊,配不上院士头衔,是不是我眼光太高了?”听着挺有共鸣的,尤其是看到那长长的名单,639位中科院候选人,660位工程院候选人,总觉得里面不少人名头不响,成就也平平。别急,这感慨听起来像吐槽,其实透着点积极信号——咱们对科学的期待越来越高了。但仔细扒扒,说他们“不配”,多半是我们外行看热闹,忽略了那些低调却硬核的贡献。
先说背景。昨天(8月20日),中科院和工程院官网挂出2025年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,总共近1300人,各不超过100个最终名额。选拔标准严着呢:得有重大贡献、学术水平顶尖,还得道德过硬。为什么有人觉得“不过尔尔”?一来,名单里很多人来自高校或研究所,不是网红科学家,大家不熟;二来,科学领域太细分了,量子计算、材料工程这些,普通人哪懂深浅?比如,你知道代数数论是啥玩意儿吗?但它能推动加密技术革命。结果呢,刷名单时一看简历,就觉得“就这?”其实,这反映了咱们科学普及的进步:大家不再盲从权威,开始质疑了。这不是坏事,而是推动院士制度更透明的动力。
拿几个候选人举栗子,就能戳破这层“高眼光”的泡泡。先看中科院的刘一峰,浙大数学高等研究院的常务副院长。这哥们儿85后,北大本科,哥伦比亚大学博士,之前在耶鲁当正教授。2017年拿了斯隆研究奖(这奖项可是诺奖风向标),2018年又捧回SASTRA拉马努金奖——数学界的大牛认可。他的研究在代数数论和自守形式上,解决了些长期难题,直接影响现代密码学和数据安全。你说这“不配”?换成你我,估计连他的论文摘要都看不懂。再瞧汤雷翰,西湖大学理学院讲席教授,美国物理学会会士。81年中科大本科,通过李政道CUSPEA项目去美国深造,87年拿博士。他的专长是统计物理学,搞平衡和非平衡系统,解决了含杂质系统的标度特性问题。这听起来抽象?但它应用在材料设计和生物系统上,能帮咱们造出更牛的电池或模拟病毒传播。这样的成就,低调却实打实推动科技前沿。
工程院那边也类似。名单里不少人来自清华、北大、浙大这些顶尖高校,总计清华就有58人。比如能源矿业学部候选人,他们的贡献往往藏在国家重大工程里:高铁材料优化、清洁能源突破,这些不是刷屏新闻,但没了他们,哪来咱们的基建奇迹?觉得他们“平庸”,多半因为成就太“工程化”,不像理论物理那么炫。但院士头衔本就为这些实干家准备的,不是选网红。
当然,也得承认,院士选拔不是完美无缺。过去有过争议,比如某些候选人行政头衔重于科研。但今年指南强调“重大贡献”和“国家需求”,这波名单更注重年轻化和前沿领域——像刘一峰这样的“85后”就俩,代表新生力量。你的感慨,其实是提醒大家:多学点科学知识,别光凭印象下结论。院士不是明星,是国家科技脊梁。眼光高了是好事,但得配上谦虚和求知。要不,下次名单出炉时,咱们不妨深挖几个候选人的故事,没准儿会惊叹:“哇,原来这么牛!”
总之,这波“不过尔尔”的吐槽,不是贬低候选人,而是咱们对科学的热爱在升级。保持质疑,但也多点敬意——毕竟,院士之路,本就该经得起审视。

赞(1)
DMCA / ABUSE REPORT | TOP Posted: 08-22 01:01 樓主 引用 | 發表評論
litm8z


級別:新手上路 ( 8 )
發帖:200
威望:21 點
金錢:226 USD
貢獻:0 點
註冊:2023-01-18


1024
TOP Posted: 08-22 01:22 #1樓 引用 | 點評
goodboys


級別:新手上路 ( 8 )
發帖:162
威望:17 點
金錢:403 USD
貢獻:0 點
註冊:2025-07-08

感谢分享
TOP Posted: 08-22 01:26 #2樓 引用 | 點評

.:. 草榴社區 -> 技術討論區

快速回帖 頂端
內容
HTML 代碼不可用

使用簽名
Wind Code自動轉換

按 Ctrl+Enter 直接提交